在國內三大運營商中,移動是最先商用802.1x認證結合按流量計費套餐,這說明移動對于運營級WiFi的盈利模式的摸索初見光明,而堅持按時長計費的電信和聯通,可以說還沒有摸到門。
運營商建WiFi網絡是干什么呢?如果是定位于給PC上網,那自然得出的結論是應該按時長計費,但既然是給PC上網,干嘛主要用運營商建WiFi網絡?有FTTB/FTTH/xDSL,網線或光纖或電話線入戶,從2M到100M速率都可以提供,包月價格低廉,入戶后用戶是用WiFi還是網線,那是用戶自己的事情,運營商沒必要去管。
運營商建設運營級WiFi網絡投資不低,維護成本也不便宜,其主要定位不應該是給PC上網,而應該是為運營商2G/3G/4G網絡分流,這個觀點相信大家都認可。既然是為運營商2G/3G/4G網絡分流,就主要是供給智能手機/平板電腦上網用,兼顧2G/3G/4G網絡使用習慣,運營級WiFi網絡應該具備下述特征:
1、WiFi可以自動認證和計費,如采用802.1x自動認證或SIM卡自動認證計費,避開Portal頁面認證或安裝客戶端軟件的麻煩。這樣只要用戶手機開著WiFi和3G,不論IOS系統,還是Android系統,操作系統的默認策略都是優先使用WiFi,進入運營商的WiFi區域,將優先使用WiFi。
2、手機和平板電腦相對PC便攜性好很多,“永遠在線”是其特點,能不限時長也不限流量的永遠在線當然好,但運營商也是要賺錢的,而且WiFi作為基于無線的公眾網絡,頻譜資源有限,同時也需要為大多數人提供相對公平的服務質量,按時長計費不合理,按流量計費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衡的策略。
如果要問,運營商做運營級WiFi網絡,有沒有“錢”途可言?我認為當然有“錢”途,之前建WiFi都是賠本賺吆喝,是沒有抓住關鍵點,從網絡建設到營銷策略都走偏了。
先說網絡建設之WiFi信號覆蓋。移動到去年底已經部署400萬AP,但用戶仍然感覺CMCC熱點數量比電信Chinanet的80萬AP覆蓋還少,為什么?因為移動的AP部署極不均勻,移動的AP在高校、四星五星酒店、機場航站樓、自己的辦公樓和營業廳是拼命的建,平均100平米部署3-4個AP,其實很沒有部署得如此密集,自己干擾自己;另一方面移動在很多區域,包括經濟型酒店、中低檔餐廳等眾多有業務需求的公共區域,移動卻沒有去建設WiFi。運營級WiFi要切實分流2G/3G/4G業務,就不能漫無目標的去建WiFi,要認真規劃合理建設,讓WiFi信號在有較多無線數據業務需求的區域能比較均勻的覆蓋,是WiFi在覆蓋上的目標。
再說網絡建設之WiFi與2G/3G/4G的融合。前面說了,WiFi按時長計費,其實是移動被電信的策略給忽悠了。其實對WiFi的盈利模式,電信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路,移動跟在電信后面亦步亦趨只能重蹈覆轍。既然WiFi定位是在于分流2G/3G/4G網絡的流量壓力,說白了就是用免費的、公眾的頻譜分流運營商的專用頻譜壓力,讓公眾的頻譜也可以為運營商賺錢,讓專用頻譜更好為運營商賺錢!因此WiFi應該按流量計費,計費應該與2G/3G/4G融合,所有AP提供的SSID都應該支持802.1x認證,這樣智能手機用戶不用換SIM也可以實現WiFi與2G/3G/4G無縫切換。
最后說說營銷策略。其實上面的WiFi信號覆蓋、與2G/3G/4G的融合,都是配合營銷策略的。如果移動建設的400萬WiFi AP,信號覆蓋在公共場所比較均勻,如果所有的AP都開啟了CMCC-AUTO支持802.1x認證,移動完全可以再現有2G/3G/4G流量套餐基礎上,贈送相同數量的WiFi流量,不少移動的IOS和Android用戶都會花1分鐘去設置一下802.1x認證,之后1個月時間里WiFi的分流效果就初步表現出來了。如果用戶覺得WiFi便宜又好用,移動還可以提供單獨的WiFi的流量套餐供用戶選擇,那勢必進一步為2G/3G/4G分流。